病理标本和组织蜡块是宝贵的研究财富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们一瓶一瓶的病理标本堆积如山,一柜一柜的组织蜡块充满数室。为了病例的复查,应该保存这些病理标本,另一方不能仅仅做收藏者,还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病理资源。个人初步的实践,深深感到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研究财富。
1978年华容县血防医院,收治一位病友,在右上腹扪及一6×4厘米的肿块,手术见胰头和胰体肿大,形成肿块,体积为13×10×8厘米。肠系膜根部另有一直径为3厘米的圆形囊性肿物。疑为癌症,未进行切除,送胰腺组织到我组活检,病理诊断为胰脏和肠系膜日本血吸虫性肉芽肿。病人用锑剂治疗,出院后复查,患者完全恢复健康。
鉴于胰血吸虫病报道甚少,我们查阅本组从1939年到1979年的40年间,共做尸解3979例,其中有日本血吸虫病变者55例。这55例中胰腺有血吸虫病变7例。彭隆祥、徐焕然、陈文征写作“胰血吸虫病”一文,发表于《湖南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五卷第三期(详见本文附件二)。最近从网获悉,有些作者论及日本血吸虫病与内分泌系统关系时,常引用此文。
1979年我来学校电子显微镜室工作,由于经费不足,我院进口的电镜只有观察细胞内部结构的透射电镜和观察细胞表现结构的扫描电镜两个组成部分,没有能在微区进行元素分析的电子探针部件。但有些疾病例如肝豆状核变性病,就是体内铜代谢有障碍,取肝活检用电子探针检测,可以证实肝内有铜过量积蓄。我想先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兄弟院校的电子探针,有实际应用的例证,再向学校提出购买电子探针。
复习文献得知肺泡蛋白沉着症的病因,与铝(A1)和硅(Si)两种元素有关,我想起22年前梁英锐老师报道的“肺泡蛋白沉着症”,找病理教研组与何煌君老师,她从尸解标本缸中找出该病例的肺标本。我们做透射电镜观察,见肺泡腔内有许多由多层同心圆结构构成的大小颗粒,凭此超微结构特征,可以作出肺泡蛋白沉着症的电镜病理诊断。人的肺泡有两个类型的肺泡上皮细胞,I型肺泡上皮在扫描电镜下其表面平滑,覆盖97%的肺泡表面;扫描电镜下见Ⅱ型肺泡上皮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其细胞数目虽然比I型肺泡上皮细胞多,但Ⅱ型肺泡上皮仅覆盖3%的肺泡表面。本病例在扫描电镜下,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大量增生,这种具有众多微绒毛的Ⅱ型细胞几乎覆盖整个肺泡表面,而且有许多分泌颗粒从H型肺泡上皮伸长出来,颗粒充满肺泡腔,就形成肉眼标本所见的肺实变。用电子探针检测本例肺标本,发现有大量的铝和硅在肺内沉积。
由于本例肺扫描电镜照片的图像清晰,非常漂亮,而且其结果有助于探讨发病机理,故彭隆祥、张淑安、唐外星、何煌君、蔡维君合作成文,参加1988年在泰国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区电子显微镜学术会议,论文发表在会议文集上(详见本文附件三)。
当今分子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病理标本和组织蜡块,进行基因分析,探讨致病基因。朱定尔教授早在1995年在我校编写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讲义”中就写道:“由于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PCR和原位杂交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长期以来的外科病理学标本柜中积累的蜡包埋组织块,一直是“弃之可惜”,愈来愈多成为一负担,而今却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DNA和RNA的分析。这一长期积压的病理组织蜡块标本,重新焕发了新生命,变成了分子病理学蕴藏已久的宝贵研究财富,无疑地这将更迅速地推进分子医学的进步”。
“青出于蓝,胜于蓝”。青出于蓝是历史事实,没能老师培养教育,我们不可能成长,应永世不忘师恩。湘雅医学院病理学系,也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积累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胜于蓝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超越和发展,社会不可能进步,我们鼓励和相信学生胜过我们,祝愿他们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附件
附件一Peng Long-xiang(彭隆祥)、Wu Zhong-bi(武忠弼):China:The Mawangtui-type Cadavers in China,In Aidan Cockburn,Eve Cockbum and Theodore A.Reyman(eds):Mummies,Disease and Ancient Cultures,P.328-P.335,199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附件二彭隆祥、徐焕然、陈文征:胰血吸虫病,1980,湖南医学院学报,5(7):247-250.
附件三Peng Long-xiang(彭隆祥)、Zhang Shu-an(张淑安)、Tang Wai-xing(唐外星)、He Huang-Jun(何煌君)、Cai Wei-Jun(蔡维君):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In the Proceedings Ofthe IV theAsia·PacificConferenceandWorkshopOnElectron Microscopy,Heldin Bangkok,Thailand,July26—August4,1988.
参考文献
[1]李振翩主编:湘雅,1924年第一期和1925年第二期.
[2]胡美(Edward H.Hume):Doctors East Doctors West,道一风同,1946,W. W. Norton&Company, Inc,New York.
[3]1918年6月16日长沙版《大公报》.
[4]胡荣琦:湘雅医学院二十五年大事表(从1914年到1939年),见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1941年9月1日,第一卷,第三号.
[5] 1950年湘雅医学院工作总结报告(原件现存湘雅医学院档案馆).
[6]教务处编:湖南医学院论文、著作、科技资料目录汇编(1950-1960),附解放前湘雅医学院(1917-1949)发表论文著作目录,1961年7月1日.
[7]易涵碧:病理解剖学教研组科学研究工作综述,见1964年科研处编《科学研究进展概况——50周年院庆纪念》,内部印刷资料。
[8]湖南医学院院史征集组:湖南医学院院史资料,第一集,湘雅春秋,1984年,内部印刷资料.
[9]刘笑春、李俊杰主编:湘雅春秋八十年,1994年,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0]《湘雅人物》编委会:湘雅人物,1994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11]刘笑春、段沛奇主编:湘雅医院,1996年,湖南出版社。
[12] Nancy E. Chapman,Jessica C. Plumb: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A Centennial History, 2002.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
[13] Logan,O.T.:Acase of dysentery in Hunan Province,Caused the Trematode SchistosomunJaponicum,C.M.J.,1905,19(6):243-245.
[14]Chu,H.P(朱恒壁):Schistosoma infection of a dog,1922,Nat. Med.J.China, 8,16.
[15]2004年9月9日鞍山新闻网http://Anshan.nen.com.cn所载有关“李佩琳”资料.
[16]张燕、金士勤:中国消化病学的创始人——内科专家张孝骞(1897-1987),见2005年8月30日光明网www.gmw.cn上,该网首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
[17]刘树焱所写“请重视病理解剖学Autopsy”一文,个人咨询.
[18]彭隆祥、施启迈:湘雅教化刻骨铭心,见《中南大学校友通讯》,2004年(上),R248-253,中南大学出版社.
[19]科研处编:湖南医学院科学研究进展概况——50周年院庆纪念,内部印刷,P.98-103,1964年12月8日.
[20]侯良:尘封的文明、神秘的马王堆汉墓,200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21]彭隆祥个人保存发给的马王堆古尸研究档案资料.
[22]湖南医学院主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1980年,文物出版社.
[23]彭隆祥:难忘的日日夜夜,见湖南省博物馆编:千载难逢的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发掘纪实,2004年,湘新出准字(2004)第103号.
(写于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