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迁校之争
“九.一八”事变与抗日长城之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华的企图昭然若揭,有道是“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书桌”。怀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湘雅首届校友张孝骞,于1936年取道山西返回母校,受聘为教务长和内科教授。当时雅礼协会在长沙的代表顾仁(Guren)是湘雅医院院长。这年,时任江西省主席兼南昌行营主任的熊式辉认为蒋介石在井冈山剿共有功,要办一所医学院纪念他。学校起名为国立江西中正医学院。在物色院长人选时,熊要蒋亲自定。经反复比较,熊、蒋看中了时任湘雅医学院院长的王子玕。1937年7月,因王子玕已担任江西国立中正医学院院长,无暇顾及湘雅事业,湘雅校董会联席会议议决:在慰留王子玕任院长的同时,举教务长张孝骞教授代理湘雅医学院院长和护校校长;8月5日湘雅医学院董事会董事长签发布告:张孝骞代理湘雅医学院的一切事务。
七七事变发生后,长沙上空,战火阴霾密布,引发了湘雅师生对是否迁校的讨论。当时一种人认为必须迁校。代表人物有生物化学科很有名的唐宁康教授等。另一种人认为,战争环境下,外伤病员增多,是外科实习的绝好机会,不主张迁校。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一是药理学科权威、学校图书馆主任蒋鵾教授等。二是雅礼协会在长沙的代表顾仁。他认为当时美国是中立国,日机来前只要在医院楼顶上铺一面巨幅的美国国旗就可保平安。总之,学校是迁,还是不迁的争论,师生们议论纷纷。为此,张孝骞主持召开了校、院董事会,就是否迁校请大家表决。结果决定迁校,并组成迁校委员会。使湘雅人最后作出迁校决定的因素有:一是面对日军的侵略,湘雅师生爱国热情逐渐高涨,使宁静的校园受到了冲击。1937年9月,在学院收容了来自战区的借读生28人的前后,杨济时教授组织的湘雅医学院战时服务团,为宣传抗日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往湖北浠水前线作了一次战地救护。加上这年12月,徐特立应邀来湘雅礼堂作了一次抗日救国的专题演讲,学生们的抗日激情更加高涨,先后携笔从戎,投入抗日的有:四年级的何武坦(后改名向进),三年级的李震勋、谭壮,六年级的李振湘等以及湘雅护校的杨家红等4名学生。
二是日军多次轰炸长沙,使湘雅的教学活动经常受到干扰,师生的生命受到威胁。如1937年11月24日,日机4架飞机第一次轰炸长沙时,现省人民医院退休教授刘树焱是湘雅大二的学生,正在学组织胚胎学。这天,当他在显微镜下看标本时,日军炸弹落在长沙小吴门的火车站,声音虽然不大,但从他上课的教学楼(后称福庆楼)的南窗望去,可见被炸后腾起的浓烟,实习台也有震感,镜子的焦距变了,标本移了位。上述原因使湘雅医学院作出了迁校的最终决定。但学校怎么迁,迁往何处,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50、艰难选址
湘雅医学院决定迁校后,学校如何留守呢?湘雅医院院长顾仁坚持医院不肯随校迁移,并将外科几乎所有的教学人员全要留下;但身为院长的张孝骞教授为迁校的选址进行了专门的考察。
初选是昆明,因为西南联大已迁到这里。他们也是经长沙过去的。到昆明,湘雅的教学虽不受影响,大多数人也倾向于此,但张院长实地勘察后认为:昆明人口较少,病人不多,不适合兴医办学。次选广西。广西方面非常欢迎湘雅医学院在桂林办。但他们开出的条件是,战争结束后,湘雅的教学设备必须留下,作为将来广西医学院的发展基础。对此,湘雅医学院不能接受。
在考察了广西、昆明两地后,张院长途经贵州的贵阳。在贵阳,
张院长碰到了好朋友沈克非。此前,沈带领从南京迁来的中央医院途经长沙时,已和湘雅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沈当时是迁到贵阳的中央医院院长,外科专家。沈院长极力主张湘雅迁到贵阳。他说,我这里带来了三支前线医疗队成员,擅长外科,内科相对较弱,而且这里也无太多的外科手术任务,正好支持你们的外科教学。但内科的临床工作也需要你们支持,何况,我想在这里办一所贵阳中央医院,贵州省也非常支持,你们来了可以支持我的内科临床。从空间距离来看,贵阳,是省城,山道崎岖,无铁路,日军从陆路攻入的可能性较小,又邻近湖南,来去方便,可兼顾长沙等地的业务。后来,经与前校长颜福庆(当时任民国政府卫生署长)反复磋商,1938年8月初,湘雅医学院迁校委员会议决西迁贵阳,但五、六级学生、护校、医院全体留湘。迁校中最繁重的总务工作,特邀请湘雅第三届校友、长沙仁术医院院长李启盘医师担任。8月18~19日,各部仪器、标本、图书及办公要件共约400箱、重约40吨,陆续迁运贵阳。9月,教职员及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分两路向贵阳进发:一路乘火车至广西金城江,转乘汽车至贵阳;一路循公路经湘西、黔东直抵贵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西南公路运输局的肖卫国局长为湘雅的这次西迁用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0月13日,中秋节这天,18班学生劳远琇等到达贵阳,落脚在城东门外5-6里地的东山上的一座庙宇。这意味着西迁之路暂告结束。
51、初迁的困难
东山是贵阳近郊最高之处,全城都可以看到这座山和山上的大庙。上东山,要登百余级石阶。师生们数日的颠簸,落脚到苍松翠竹掩映的大庙,觉得已经平安到达目的地,顿感轻松万分。初到贵阳的湘雅人,凡无处食宿者,都住东山上,自办一个食堂,临时雇用了二名四川人。庙后院里是两层楼的木质房。女同学睡楼上,男同学住殿外及楼下两厢。安顿好了,大家开始临时休整。几天后,同学们休息过来了,有的唱歌,有的打球,把老和尚闹得无处静坐,只好独个躲到一个山洞里念经去了。10月24日,学校在贵阳东山举行第25学年开学典礼。当时全院在校各年级学生6班共120人。本学院借西南城内阳明路贵阳医学院教室上课,以市内油榨街贵阳中央医院为学生实习机关,学院各科临床教师前往该院协助医疗诊务。
这年秋季开学后,个别老师因其也住在山上,即在山上授课。山上无水无电无法进行实验,教学仪器也无法抬上山来,因此实习课都未开。时入初冬,天气渐凉,每天学生上下山不方便,兼之东山居高的地理位置,己由贵阳市选定为防空哨所,防敌机空袭的信号灯,就挂在庙宇的旗杆上。湘雅只得全迁下山,分住在南厂和阳明路的民房。学院办公处和部分实习室也在阳明路设置起来,也有个别实习室系借用贵阳医学院者。只有解剖实习窒既不能租用民房,也不好去贵阳医学院借,因为他们新近成立,尸体缺如。一切教学仪器、尸体、实验药品和试剂,以及专业图书杂志在贵阳无处可买,全是长沙搬来。迁筑后,日用家具也相当缺乏。例如每个学生必需的凳子也无处可买。为此当时的总务主任李启盘,只好买来长条凳,从中锯断,在锯开处加上一只脚,是等腰三角形,成为有名的李氏三脚凳。使用时要正襟危坐,不能东摇西摆,稍失平衡,极易跌倒。跌倒者难免不埋怨这始作俑者。但这凳也有下列优点:
1、一凳多用:这凳能用于教室上课和自修,各实验室摆放书包、衣服、实验指导等,大会堂集会,食堂用餐,寝室,甚而至于跑警报时的坐凳。人到哪里凳到哪里。携带时只要将独脚往肩上挂,与挎包一样,双手都能派上用场。比野外学生用的等边三脚凳还好。
2、货源充足。是木器店、杂货铺的大路货,与四方桌配套,每店买二三十张不成问题。
3、改制时只加一脚,比加两脚者省得多。
湘雅与贵阳中央医院的合作协议现湖南省档案馆还有原件,湖南与贵州省的馆藏同时证明:湘雅有数位教师兼职于贵阳医学院帮助教学,如林筱舟、凌敏猷、胡信德等。湘雅与上两家的合作,暂时解决了的教学场所,但院本部及前期各科在什么地方兴建,还无头绪。